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包袱铺里说史淡

精品 包袱铺里说史淡


作者:宁夏何老三 举人,3709.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68发表时间:2014-03-19 10:19:13
摘要:一个曲艺演员的求艺过程和他的艺术成就

史淡,铁哥们儿,原宁夏农建十三师兵团上山下乡北京知青,现为国家一级曲艺演员,全总文工团创作员兼演员、北京著名相声演出团体“嘻哈包袱铺”艺术总监,还兼任着两所学校的曲艺教员。
   史淡,大名史英潭,艺名“史淡”,今年已是六十八岁高龄,不过,他的大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叫了,只有‘史淡“两个字叫得分外响亮。写这样一位人物,就不能用一般笔法了,我先给您送上一段我写的小快板儿吧,好让您对史英潭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闲话史英潭
  
   竹板一打笑开言
   我来说说史英潭
   史英潭他不简单
   如今他是大演员
   国家一级不白给
   高度白酒不掺水
   英潭从小就拜师
   师道尊严他先知
   受气挨罚都得吃
   老太太尿盆儿尽挨泚
   手眼身法都得学
   师傅伸脚你擦鞋
   说学逗唱练一遭
   舌头唱出了大血包
   打竹板儿练出了彩
   上下飞舞能把姑娘拐
   起个艺名叫“史淡”
   兄弟刮目来相看
   学艺数载出了师
   他又来到宁夏农建十三师
   当了农工当老师
   力巴摔跤嘛都吃
   76年到银川
   进了银川曲艺团
   说相声唱快板
   拳打脚踢点对点
   90年代回北京
   曲艺圈里不陌生
   哥们弟兄来帮忙
   他又重操老本行
   文化馆文工团
   为了生存不失闲
   艺术更上一层楼
   一级演员戴在头
   后来升级到全总
   演出写作成一统
   编制之外又教书
   教了孙子教大姑
   史英潭好人缘
   侠肝义胆情相连
   年近古稀不坦然
   心系宁夏望贺兰
   曲艺复兴靠心传
   我辈有责冲在前
   曲艺之光代代传
   功德无量史英潭
  
   史英潭出生在资本家家庭,原先住宣武区兵马司前街。父亲酷爱京剧,巧在“四小名旦”张君秋先生住在后街。他家往南,隔条马路住着一代名伶雪艳琴先生(她女儿丁丗栾和史英潭他们一同去的宁夏,而且同在宁夏农建十三师一团三连)。当年,史英潭的父亲与很多梨园名家过从甚密,幼时常带英潭去听戏。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英潭也就成了戏迷。
   英潭七岁时,就读于虎坊桥小学,又巧在和京剧名丑、一代宗师萧长华先生的嫡孙萧润甫为同班同学!那时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半天则由几个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在家自学。他们的学习小组设在润甫家,英潭是小组长,每天下午率“组员”去萧先生家学习。写完作业,在老先生指导下拿顶、下腰练功。
   英潭的父亲爱听戏,却反对英潭学唱京剧。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润甫去了中国戏曲学校,英潭仍留在原校读书。
   一天,放学早,英潭信步来到大栅栏,鬼使神差地走进了“前门小剧场”(原名:广和楼,北京曲艺团的演出场地,计时收费,十分钟二分钱)听相声,深被王长友、王世臣、罗荣寿等相声前辈的精湛艺术所打动,于是,便产生了学说相声的念头。
   早年深得罗荣寿先生悉心指点,后拜相声名家史文惠先生为师。
   为练就基本功,英潭那时学说了很多“贯口”活,诸如《地理图》、《报菜名》、《八扇屏》等。
   一九六五年英潭去了宁夏农建十三师,从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其实,英潭并不是死心塌地去的宁夏,而是有人撺掇他去的。
   一九六四年(去宁夏兵团前),他结识了赵广仁先生。
   英潭和赵广仁是在一次演出中偶然相遇的。那时,他刚从外地走穴(走穴:术语,指:搭班演出)回京,惺惺相惜,越聊越投机。赵广仁自称“海清”(海清:术语,指:没有师从,不是相声门里人),但是,史英潭见赵广仁使活的范儿,中规中矩,足见赵广仁是下过功夫的人。
   从此,哥俩搭档,赵广仁给史英潭量活,经常出现在京城的演出场所。打从那儿起,史英潭就用“史淡”的艺名进行演出。一年后,禁不住赵广仁的“撺掇”,史淡和他一起去了宁夏。不久,他们俩都被抽调到农建十三师宣传队,继续搭档说相声。
   在宣传队期间,史淡的师大爷、师叔——王文进、耿文卿(原天津曲艺团相声演员,于1962年支宁调入银川市曲艺团。“文”字辈,和英潭师父同辈,按行规,史淡得称呼他们为“师大爷”、“师叔”)常来宣传队驻地看望史淡,史淡也常去他们家里请他们给自己“说活”(说活:术语,辅导的意思)。得益于前辈的辅导,史淡的相声表演大有长进。进入曲艺团后,文进师大爷给史淡量活,老爷子肚子里宽绰,圈里人称他是“活篓子”,爷俩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在他的传授下,史淡的演技日臻成熟。一九八八年,爷俩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专业相声大奖赛,获得创作、表演双奖。
   一九七六年,知青大返城,史淡所在的农建十三师宣传队(此时已改为宁夏农垦局宣传队),演员所剩无几。本来,银川市文化局打算全盘接收宣传队,成立“银川市农村文化工作团”,但,鉴于留守的演员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局改变初衷,决定“考核”择优录取。
   于是,文化局抽调了各文艺团体的编导和人事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团”,对农建十三师宣传队的20余名演员进行考核。最后,只有包括史淡在内的五、六个人通过了考核。史淡去了银川市曲艺团。
   至此,师宣传队作鸟兽散,是神的归庙,是鬼的归山,余下的人遣返各自的原单位“重操旧业”。
   呜呼,悲哉!历经风雨沧桑十余载、足迹踏遍宁夏山川、家喻户晓、红极一时的宁夏农建十三师宣传队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下面,我就来说说史淡在农建十三师宣传队时的段子。
   忌烟
   一九六五年的秋天,刚组建的宣传队去灵武、连湖、黄羊滩等农场巡演。在宣教股股长陆永森的率领下,他们分乘两辆卡车出发了。
   史淡和龚家柱、何绍儒、李培基、赵广仁等七八个人同乘一车,大家分坐在自己的背包上,史淡捷足先登,坐在了龚家柱前面。
   汽车飞奔,扬起一路沙尘,大家不时地引吭高歌,歌声伴随沙尘被甩在车后---唱乏了,英潭点起一支烟,挥舞着,给大家打拍子。
   突然,歌声戛然而止,不知谁在说:焦糊味儿,谁的背包着了?
   只见龚家柱哭丧着脸,说:“我的,我的被子烧着了……”大家凑过去,妈吔!见家柱的军被还在冒烟,中间烧了个茶缸大小的黑洞。
   烟卷惹的祸!是史淡顺手仍的烟蒂惹的祸!史淡凑到家柱面前,虔诚地对他说:“对不起!是我的错,咱俩互换被子吧?”
   家柱笑笑,大度地说:“算啦,只要你能把烟戒了,哪怕再给我的被子烧个洞,我都认了!”
   “忌!一定忌烟!不然,我对不起你的被子!”
   眨眼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事始终搁在史淡心里。
   现在,每当史淡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不由地就想起了家柱,想起了他那床被自己烧了个茶缸大小黑洞的被子——男子汉说话算话,史淡边抽烟边想:什么时候能把烟忌了啊?!时至今日,史淡也没有戒了烟,反而越抽越凶,一天一包恐怕是打不住的!史淡老弟,您老人家不怕食言而肥呀?
   团支书
   师宣传队成立之初,党、团组织还不健全。虽说队员中有几位团员,但,大家也搞不清姓氏名谁。
   一天,吴某对几位年轻漂亮的女队员说:“年轻人应该积极要求进步,主动靠拢组织。谁写好了入团申请书,可以交到我这里。”听这口气,大家暗自思忖:莫非他就是未来的团支部书记?
   吴某是个热心人,长得白白净净,又很健谈,每天排练之余,总会怀揣一本《共青团员章程》,主动找女孩子谈心。
   不久,宣传队筹备建立共青团支部,公布了团员名单,大家横看、竖看却看不到吴某的名字。
   时间到了一九七六年,“四人帮”把持的“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推出了全国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杂技、曲艺“五项调演”,要求各省和直辖市组队参加。曲艺调演是“五项调演”中的最后一项,安排在七月中旬在北京举行。
   那时,宁夏的曲艺非常薄弱,唯一的专业曲艺团体“银川市曲艺团”已在文革初期被迫解散。为了完成全国曲艺调演这项“政治任务”,自治区文化厅特别成立了“调演筹备小组”,刘厅长任组长,组员中有老艺术家、导演董小吾和京剧名丑殷元和等人。
   为了组建一支能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晋京参加调演的曲艺队伍,是年四月,自治区在首府银川市举行了全区曲艺汇演,旨在挑选演员和优秀曲艺作品。
   当时,史淡所在的兵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编排了一台曲艺节目参加了汇演。说来令人啼笑皆非,应名是“曲艺汇演”,可各市、县代表队演出的节目却五花八门,有秦腔、眉户、表演唱、小话剧、民歌、舞蹈……和曲艺根本不沾边!唯有史淡所在的师宣传队和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文革初,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管辖)表演的节目靠谱。
   历时月余,“汇演”结束。“矬子里拔将军”,一支曲艺演出队伍总算组建起来了。
   进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的宁夏代表队对外宣告成立,演职员定下来了,节目却还没谱。先前初步选定的宁夏数花、宁夏坐唱、数来宝、好来宝等节目,因没有紧跟当时的政治形势,“上面”指示,需要在节目中增加“评水浒”和“批林批孔”的内容。
   史淡创作的数来宝《上大学》,和搭档刘建林经几场演出,台词早已熟稔于心,增加了“评水浒”和“批林批孔”的内容后,新词、老词总在脑子里“打架”,唱着唱着,一不留神老词又蹦出来了,急得俩人直劲儿自己扇自己嘴巴子。好容易把这段台词溜熟了,又传来了“天安门事件”,“上面”又指示,需要在节目中增加“批邓”的内容……
   一九七六年七月中旬,“全国曲艺调演”在京如期举行。各省、市代表队接踵而至,一律下榻在首都西苑宾馆。千余人同时入住,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演出分三个轮次,史淡他们被安排在第三轮,剧场定在位于甘家口的“建筑礼堂”。同在“建筑礼堂”演出的还有辽宁代表队和北京代表队。在那里,他们有幸观看了评书大家袁阔成先生和田连元的演出。除此之外,还辗转各大剧场,观摩了相声大师侯宝林、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润杰、天津时调演唱艺术家王玉宝、相声新秀姜昆等以及其他省、市代表队的节目。总体来说,各地的节目大同小异,内容不外乎“评水浒”、“批林批孔”和“批邓”,给人的印象就一个字:闹!
   所谓“闹”,不仅体现在内容雷同,在表演形式上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就拿对口快板来说,演员在台上的站位是有规矩的:甲站右、乙站左,演出过程中(除非特殊情节需要)甲、乙是不允许互换位置的。可那年头儿,一切都标新立异,演员不但在台上毫无目的地频繁互换位置,还有快板演员翻着跟头上场的!
   有别其他省、市的表演,史淡所在的宁夏代表队的演出倒是中规中矩,由于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回族特色的曲艺节目,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前文说到,一九七六年,农建十三师宣传队解散后,史淡考入了银川市曲艺团。一九七八年春,办好了一切调动手续后,史淡去银川市曲艺团报到,从此,开始了史淡的专业相声演艺生涯。
   那时的曲艺团合并在杂技团,名为:银川市杂技曲艺团。
   银川杂技团始建于一九六零年,演员来自(北京)原中国杂技团(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时任北京市民政局局长的马玉槐同志调任宁夏任自治区主席。他从北京带去了北京京剧四团和中国杂技团)。银川杂技团实力雄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们中的很多演员,经常受周总理指派出国访问演出,团里有很多在国内、国外获过大奖的知名演员。因演员大部来自北京,很多演员就是地道的北京人,所以,尽管初来乍到,但,史淡并不感到陌生。
   史淡他们算是杂技团下属的曲艺队,说是曲艺队,其实只有一个队长和两名演员(史淡和杨国强。国强是山东快书演员)。原曲艺团在文革初期被解散,王文进去了市文化馆、耿文卿去了宁夏歌舞团,还有些演员下放去了工厂。不久,演员们被落实政策,陆续调回。次年,曲艺团和杂技团“分家”,更名为银川市曲艺团(一九八二年又更名为:银川市说唱艺术团),团长刘少勋。这个曲艺团搬到市中心的鼓楼上正式挂牌办公。
   一九七八年,正是曲艺的春天!被“四人帮”禁锢了多年的曲艺重获新生,一批新作品出现在舞台上,深受观众的追捧。此时,史淡受团里指派去西安,通过关系从西安曲艺团拿回来五幕相声剧《太平间的笑声》剧本(该剧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相声作家夏雨田先生)。这出相声剧经董小吾先生导演后搬上舞台,先后在银川、内蒙、兰州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及媒体的好评。银川市曲艺团自此名声大震。
   在银川市曲艺团工作了十四年。其间,史淡创作和演出了很多新作品,在全国及自治区等大型文艺比赛中多次获得表演奖和创作奖。在一九八八年的全国首次职称评定中,史淡被破格晋升为三级演员(中级职称)。

共 25457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详细介绍了一位曲艺演员的艺术生涯,历史就是这样,有时戏弄,有时又给人以舞台,但是,只要有追求,有信念,有目标,有爱好,终究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拜读。谢谢赐稿。【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32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4-03-19 10:24:25
  看得出来,作者也是个中人,因此写文章喜欢使用曲艺里的表现手法,就是省略号、破折号。你的文章洋洋二万多字,使用省略号、句号、破折号……等等地方不枚胜数,但是全是使用了那个小破折号代替,我全给你修改了。省略号请使用shift+6键入,大破折号也需要用“shift+小破折号”那个键键入。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2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03-19 15:24:24
  谢谢欣雨编辑!老夫年近古稀,还只是个上网写作不到三年的电脑盲,很多电脑语言还不甚了了,谢谢你的指教!
3 楼        文友:马上立刻        2016-02-10 07:06:06
  记录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兵团史,是历史教科书上点所没有的。
怕忘了,马上立刻记下来。 马上源于马年马上体。 立刻的汉语拼音与英语的喜欢形状一样,like。 马上+like=马上立刻。
回复3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6-02-12 08:37:07
  马上立刻老友,此文已经发表多日了,难得您还这么耐心地读完。知青的故事很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